
森林文明記憶庫
創作者:賴怡璋
年份:2023
件數:現地製作
材質:植物、陶器、植物、布料 、木料、紙 、玻璃。
展覽:做圓/創作者進駐計劃
地點:新北市美術館
主辦單位: 新北市政府、新北市文化局、新北市美術館
策展單位:草字頭
計劃主持: 黃偉倫、呂武隆
執行統籌: 梁懷志
合作夥伴:
晟達陶瓷工藝社:丁有彧 陶器製作設計
茆明泰:木作製作設計
許翼翔:展場設計及燈光支援
明園園藝:植物展品提供
黃子棟:昆蟲標本製作
榮建水電:照明配電工程
森林文明記憶庫/收藏室計畫
自然對我來說,已經不那麼自然,而散落著人造的文明軌跡。
森林成為文明的記憶庫。
縱看新北市山林景致翠綠繁茂,但仔細研究會發現,其中的自然與和諧可能是『人造 自然』。因為人類文明的介入,原本空無的海岸線為了阻擋海風,百年來依附著自南半球引進的木麻黃,幫助了原生樹種將沙灘成為一片森林。在幾十年當中只有構樹與五節芒的野地景緻,一夕間變成來自異國的大花咸豐草花海。看似翠綠的山坡,有可能已爬滿引進的小花蔓澤蘭,有如強勢的轉學生,讓森林這個大班級完全失衡。望向窗外的郊山,很難想像原本只生長在恆春半島的相思樹,因人類的造林運動,讓低海拔的森林全換上同一套制服,成為相思樹的天下。跟隨著不畏黑水溝的人們,千辛萬苦飄洋過海來到了這座島嶼的油桐與烏桕,也許是最厲害的社交高手,在人類種下他的百年後,他們優雅的走入人煙罕至的河谷,高聳入雲的山峰,唯有花期或秋紅,才會短暫的展露出自己來自異國的身分。翻山越嶺才能到達的坪溪古道,一棵棵筆直的柳杉如同整齊的樑柱,從日本來到臺灣,取代了遠古巨木,不願融入周遭的原始森林,原生種與外來種分庭抗禮。
依著不同時代來到這座島嶼的人們,因需求所種下的這些植物,它們不是在這個土地上自然孕育或繁衍的物種,而是跟著人類從四面八方,帶著相應的文化,從流浪、被接納,最後紮根、試圖融合、脫離的過程。
對人際關係有些恐懼的我,有時會覺得我就是這個社會的外來種,只能以勉強的方式融入社會,或許這也是我對這些植物產生興趣的地方。我們或許就像這些植物一樣,試圖和諧地融入群體,卻也如這些並非產自原生森林縝密循環中的外來植物般,因歷史記錄與體內基因無情的顯現而格格不入,有些植物更是以衝突激烈的方式與森林共存。
如果把森林比喻為一座城市,這些植物就有如每個時期所移居的人們,他們留著異地的血液,有著不同的想法,卻被淹沒隱藏在野地林間/人群中,因此我想從林間找回這些植物,回歸到文明世界中。
在臺灣,如新北市這樣的大城市居住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,就像一座有著各式各樣外來植物的森林,因此我想為這些植物重新描繪一套紋飾系統,並與鶯歌地區特有的文化與產業──陶瓷工藝結合,收集美術館建設工程中挖掘產出的土壤,磨製成釉料後記錄於陶瓶上,最後以繪畫與文字打造一座充滿文明記憶的植物收藏室,將自然與文明揉合並陳,書寫我與這些植物所發生的故事。

文明與自然
「在臺灣,如新北市,許多森林,因各個時期文明需求,引進各式各樣外來植物,在長久的時間下,許多植物已失去他們原本的功能歸化混居於森林中,因此我想試圖從森林中挖掘出這些植物設計成紋飾系統,並與鶯歌地區特有的文化與產業─陶瓷工藝結合,收集美術館建設工程中挖掘產出的 土壤,磨製成釉料後繪製於陶瓶上,將自然與文明揉合並陳,書寫我與這些植物所發生的故事,並讓這些植物,再次從森林回到文明之中。

新北市美術館工程廢土堆
%20(1).jpg)
平溪古道,外來種(柳杉)與自然原生種樹種混居